当前位置: 首页 >> >> 正文


感受《论语》真谛 把握社会时代脉搏

来源于: 民进中山市委会
 
感受《论语》真谛  把握社会时代脉搏
 
 
民进退休一支部主任  李伟权
 
2013年6月14日
 
 
 
  孔子被后世尊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当我们捧读被千年颂扬的《论语》的时候,我们自然而然地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孔子那关注人们生活的炙热目光,聆听到那朴实简洁的教诲。
  《论语》一直是受人欢迎的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的弟子编撰而成的。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以及教育原则等。其中以记言为主,故谓之语,论是论辑的意思,《论语》书名的含义就是经过编辑的语录。
  《论语》全书一共有二十篇,每篇的章数在三至四十四章不等。《论语》原本没有篇名,其篇名的来历就在于此。
要了解孔子及其学派,必须以《论语》为主要依据。《论语》记录了当时的生动口语,也是汉语史的重要研究资料。《论语》不是纯粹的文学作品,但是具有文学价值,表现在对语言表达、人物刻画和情节、细节的描写等方面,在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极其深远,这是文学史的重要研究资料。《论语》中还保存了不少的重要史实,也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资料。
  《论语》言简意赅,语言含蓄,所记述古代教育家孔子的言论,或简单应答,或启发论辩,或富于变化,确实是生动感人。书中通过神情语态的描写,来展示人物形象。孔子是全书描述的中心,“夫子风采,溢于格言”,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人气质传神刻画。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还成功地刻画了一批孔门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全书如实地呈现了孔子的人生态度,传递着人性的温暖,细读确实直面内心,让人能找到一条抵达心灵港湾的道路。
  翻开《论语》学而篇首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是《论语》的首篇第一章,它的重要性可以说不言而喻的。孔子揭示了人在世间的“说”、“乐”,这种世间的快乐,不离人世,不离感性而又超越了它们。孔子在对当时的社会进行了深刻观察以后,改革了教学方式。确实学习不仅是事关个人前程的大事,也在提高个人修养上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人们经常会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种种不如意,怎样做才能处理好这些短暂的不顺呢?孔子说,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不会怨恨,这是一个君子应有的修养。要达到这样的修养,离不开读书学习。孔子这一生就是在不断的学习中提高自身修养的一个过程,只有通过不断努力,我们的人生境界才能更高、更广阔。
  今天,我们品味孔子这段话,说得是何等明白、透彻,确实一个人的自身发展不外乎是对于别人、对于社会、对于自己这三件事总会联系在一起的,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实践,才会感受到无处不乐,心中充满这种快乐。首先是学习,这是基础。反复学习是为了个人以后的发展做好铺垫,打好基础。单纯的学习是不够的,因为人毕竟是社会的人,很难脱离群体而存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就成为一种重要活动,交朋结友,实际上都是对自己的知识和道德在互助交流中经受着一种锻炼。得一益友,可以使自己视野开阔,学识提高,何乐而不为呢?学识提高了,社会交往广泛了,那么在伦理道德上还是要不断加强。“人不知而不愠”,不应该以别人的眼光看自己,而要自己认识自己。提高修养,接受磨练,个人的发展经历了很多,但更重要的是认识自己,从不知到知,从不会到会,这是一个人能立足于社会的根本所在。
  又翻开《论语》,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意思是孔子说:“不懂得命运,没有可能作为君子;不懂得礼,没有可能立足于社会;不懂得分辨人家的语言,没有可能认识人。”这是《论语》的最后一章。也就是孔子认为:要成为君子就要懂得面对现实命运,了解并顺应客观规律;要立足与社会,那么就要懂得礼法;要了解认识他人,就要懂得分析辨别他人的言语。
  《论语》一书最可信的部分里讲了“怎样做君子”的问题,而最后一章又对此作了总结。孔子说一个人如果对自己不了解,不知道自己做些什么,不清楚自己的责任和使命的话,他是不配做君子的。因为浑浑噩噩的人最多是个糊糊涂涂的人,是不能做什么大事业的。一个人如果不懂得礼法和规矩,他就无法对这个社会有一个深入的认识,肯定会四处碰壁,最终无法在社会上立足。言为心声,它是我们相互间交流最重要的工具。善解人意,懂得倾听是一种艺术。一个人如果不能正确理解别人的意识,不会分析别人言论中的是非善恶,那么他就无法了解这个人,也是很难在社会中生存的。孔子就是从个体、社会、他人这三个层面设了人生最基本的道理,可以说《论语》的精华就浓缩在其中了。
  再翻开《论语》为政篇,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意思是孔子说::“人若相互间无信心,不知还能做得些什么。譬如大车子没有安横木的輗,小车子没有安横木的軏,试问如何般行进呀?”孔子在这里反复地强调了“信”在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信用是人处世做事的根本。它就像车上的榫头一样,没有榫头车就会散架,人不讲信用,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足。关于信用的话题,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在中国的今天,充耳皆是,媒体的宣传,商家的保证,上至高级官员,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在讲诚信。专家学者更是累牍连篇,大谈诚信在目前的重要性。前些时间,出了一个新时期广东人的精神,那就是“厚于德、诚于信、敏于行。”似乎这些东西很多都是挂在嘴上,以为我们这个民族的诚信缺失状态就会好转吗?我看不然,这只是一种天真的想法。诚信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发自内心的,要让大家都去自觉自愿地来实践诚信,要是没有诚信,这个社会最终就会失去和谐,就会难以向前发展。大家都得先从自己做起,从身边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一个人的诚信度越高,这个人的心才越踏实,只有自己立住脚跟,才能去要求别人,别人方可信服,这都是诚信的根本所在。当人人都去讲诚信,人人都去说诚信,人人都去实践诚信之时,乃是真正实现中国社会和谐之日。我们务必共同努力,从《论语》中不断吸取其精神食粮,用以净化自己的思想,落实到每个行动当中,把它作为修身行动,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平安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一面永恒镜子。
  以上都是我对《论语》首尾两章和其中一章通过学习所得出来的一些感受,与大家共同分享。由于我对《论语》的学习还是初步入门,综合分析水平很低,让我们在同读中互相共勉,一道去感受《论语》在现代人的生活中所投下的文明之光,力求都能当上这个社会与时代的明白人,甘旨无愧于社会,也无愧于时代。
 
发布日期:2013-06-20 民进退休一支部主任 李伟权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主办:中国民主促进会广东省中山市委员会